世界大变局,为什么选择和平或战争 —— 读《超越战争论》

这几年里,世界里发生了很多大事,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国南海问题、台海局势等。战争在发生,也有一些火苗。我们普通老百姓总是对国家恨其不争,期盼着什么时候收复台湾。

了解战争的发生条件,增加对国防的认知,会更好的帮助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战争离我们很远,也可能很近。

利益是世界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当有利益存在,并且利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个事情就是必然会发生的。

国防建设中,第一是要增加对手对我们发生战争的成本(此处战争不仅仅指热战);另一个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提高群众崩溃点。(甲午战争后,表现当时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问题,导致社会崩溃点低。因此我们要更注重民族精神的建设。)

不要给别人可以简单咬下你一口的可能,就算咬下了,也要让其掉一块肉。示弱没有好结果,尤其在国际关系里。

这两年,国家反腐原来越严格,就是因为俄乌冲突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反思,腐败是会导致战争失败的。一个比对手更腐败的国家是不太可能打败对手国家的。


小想法

借助模型的方式,构建出模拟战场的情况,从而演化计算决策对胜负的影响。计算出最有效的战争决策。(最大的问题是信息的缺失,不完全掌握敌方完整信息)


笔记摘抄

游击战的本质是在敌强我弱条件下以突袭型作战实现的 “使强大敌方击毁效率趋零化”。坚决避免陷入常规消耗型的战斗。

战争手段的本质 —— 消耗敌人,保存和壮大自己。

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来比较不同战争工具实现政治目的优劣差异。

战争只是一种实现利益的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采用的是特殊的暴力形式。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当敌我兵力对比为十倍于敌时,就实施围攻;五倍于敌时,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时,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兵力与敌人相当,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正面与敌人交战;当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避免与敌交战。

真正决定实际战争中交战成效的并不是宏观的双方实力统计数据,而是实际战争维中的双方实力。

增加预警时间和缩小反应时间,是减少敌方突袭时的击毁效率,尤其突袭型 0 伤亡模式下的击毁效率最基本方法。

“只追求突袭的 0 伤亡作战模式,不追求任何必须达成的作战目标”。这是在敌方战斗单位作战能力远大于我方,一旦对手做出反应,将会给我方造成极大打击后果的客观条件下采用的作战模式。

就战争哲学的角度来说,高科技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核武器时代的战争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会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战争的发起可以只取决于一方的意愿,而要和平必须取决于双方的共同意愿。要想和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客观上存在各方共同的利益接受区间,或者各方努力创造共同的利益接受区间。第二,各方都能认同共同的利益接受区间。

战争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与所有投资行为一样,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投资的成本具体是多少。二是这个投资能否达成相应最终利益性的目的。

战争引起仇恨,对双方都永远只是成本。

战斗成就的价值仅为军事上的意义:减少敌方对我方的战斗成就,即减少我方的战斗成本。

一般情况下,占优势一方应尽可能地打歼灭战。这可以将越来越大的优势一直扩展到底,对提升交换比是有利的。

效费比指标可以帮助在经济上评估平时和战时武器装备的最佳选择。“安全效费比” 是指获得一定程度的整体安全能力,或整体军事能力与成本之比。

一定的能量以越高密度、高硬度的物质携带,在越短的时间、越有限的面积上释放,所形成的穿透力、破坏力就越强。

军队的军种,一般就是由运载系统的不同而确定,而很少是由战斗系统的不同来确定。

整个武器系统的成本,事实上绝大部分是消耗在运载系统上,而不是战斗系统上。但最终祈祷击毁作用的,却只是战斗系统,尤其是战斗部。

说到击毁战果时,往往是指击毁的敌方运载系统,而很少指击毁了敌方多少战斗系统。

只要你能对敌人一枪毙命,就可索性光着膀子上阵,仅为防护用的盔甲就成为多余的东西。

战争的转移政治收益是通过战争成就而给己方实际带来的政治和社会目的的满足。

在战争成就中,只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最终的转移政治收益,而大部分,尤其从单纯军事角度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战斗成就,几乎与最终的转移政治利益毫无直接关系。

人的要素对战争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 对武器的使用和改进;2、 相互间的协调;3、 战争意志。

宁可以持久战的消耗积小胜为大胜,也绝不可贪求速胜式的战役可能面对的极高伤亡。

对其自身优势和弱项,以及战争客观规律始终保持清醒的人。“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

空中优势是美军战争意志的最后心理支撑,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其心理防线也就没有了。

宣传可以用劣势装备战胜对手,这也是中国战争意志的重要精神基础之一。

比理解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 更重要的,是准备理解清楚双方大炮的实际射程范围到底是多远。

战争是一个人间最残酷的事业,不能充分理解战争残酷性,不知道战争凶险的人,也不会在战争真的发生时拥有充分的战争意志。

获得成本越高,稀缺度就越大。

越是在更早阶段消耗敌方,自身代价越小,效益却越高。虽然从战术层面看起来的战斗成就越小。

恢复力有五项:修复、补充、敌方资源转化、生产、外援。

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战争类型,在几千年前就有,并且几千年后还是会有。

斩首行动的战争模式只有大国对小国才有效。

自古就有 “军无粮自乱” 之说。严格来说应包括:食物、饮用水、医疗和卫生等综合的生存所需方面。

武器修复总时长是体现武器装备修复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时长越短,修复能力就越强。

想使敌方人力资源转化到我方,并且真心实意地为我方所用,甚至为我方去攻击其原来的所属阵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战术性的对待战俘和投降、投诚人员策略,而且需要很强的,可以获得人心的制度和政策,甚至社会变革。

随着动员的兵源增加,其品质很可能会随之不断下降。

军火交易往往意味着与政治和外交的紧密联系。

军事盟国,或高级别的战略伙伴。武器交易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作为一种外交和政治手段来使用。

如果仅仅以专用军事设备角度来考虑大型武器装备的建设,是一种传统的脆性军事建设思路。

战争中的恢复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敌方消耗,并且消耗到越过战损意志崩溃点,从而使敌投降、屈服,或放弃继续战争的意志,双方进行和谈。

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重在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当使更多的民品生产企业具备军工生产能力,以获得更高的战时生产提升率和更短的战时生产提升时间。这才是平衡和平时期的安全与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大国更是具备这样做的条件。

塔利班在单纯的军事上根本不可能打垮美国,但却可以通过增加美国战时军事供养成本的途径,最终赢得对美国的战争。

伟大的军事家体现在其如何打赢一场战争,伟大的战策家则体现在如何结束一场战争。

战争按时间和阶段考虑,可分为三个部分的问题:1、战争如何开始?为什么开始?2、 如何打赢战争?即战争如何进行?3、战争如何结束?

人们不知不觉地陷在战策循环因果序列之中,并非理性思考而不断发起战争,前一场战争成为了下一场战争的诱因。前一场战争因双方耗竭而停止,待重新恢复又开始下一场战争。

由于战争互相消耗的本质,在一般情况下,战争的成本都会巨高无比,如果没有极大的收获,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划算的投资行为。

要么趋人之兵,就得使敌方要么任何一种必要的战争资源耗竭,要么精神上崩溃。要想不通过作战就使敌方战争资源耗竭,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手段就是围困、封锁。

在敌方陷入耗竭状态时,及时发起进攻可得到耗竭型 0 伤亡作战的奇效。但要进攻这种作战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自己一方不能也处于耗竭的边缘;二是必须在情报上确认敌方的确是处于真正耗竭的状态。

毛泽东真正杰出的军事思想并不在于具体的战术和战役进行方式,而是最充分地体现战争的经济原则 —— 不仅绝不去做亏本的买卖,甚至利润额,尤其是利润率不高的买卖也坚决不做。

外援只是在你通过自己可以坚持把战争打下去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的。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仅仅承受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战争损失,就完全丧失了将战争持续进行下去的信心?其战争意志的战损崩溃点,为何低到如此弱不禁风的程度?这才是今天的中国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能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其他一切经验教训的总结都可能是严重误导中国人的。(甲午海战)

从战术上说不可能绝对保证一个特定时代的武器装备无任何缺陷存在,那样做将会使成本高到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

无论军事准备有多充分,都不算充分。只有整个国家不仅进行战争的充分物质准备,而且进行了战争充分的心理准备后,才算是准备充分了。

一个国家的根本安全必须是建立在其整体战争潜力抗消耗和消耗敌人的能力上。

只有那些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的恶劣情况、遭受多大牺牲、自身犯多少错误、战役上遭受多么惨烈的局部失败,都会坚持抗战到底的大国,才是绝对不可能战胜的。

“战争是将一切推到极端的方式。” 有两个含义:一是当一方要准备主动进行战争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另一方会把一切推到极端地与自己交战,而不是仅仅依据当时的情况假想出结果,更不要以为对手一两场战役的失败就会导致整个国家战争的失败。二是一旦有敌人把战争强加于自己,必须迅速调动一切潜在战争资源,创造一切胜利条件,更关键的是要有把一切推向极端应战的战争意志和决心,否则将会面临亡国,或付出远比把战争打到底更加屈辱的条件。

历史事实逻辑显然是:一场战争,无论胜负,都引发了下一场更大的战争,一切在上一场战争中的获得,最终全都丢失在下一场或更下一场战争里。

人们是以他们认知的战争投入产出比与和平投入产出比来做决策,而实际的数据与认知的数据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

如果因边界争议而发生战争,都不是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而只是在用战争手段告诉对方,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战争与和平的相对条件是很重要的。因为战争本身是否划算并不完全取决于战争本身,而且取决于是否有成本更低的和平手段存在。

战争本来就是一种暴力,战争狂人很可能不会在意对方死了多少人。但是,他会在意敌方力量恢复率的增加会使自己的战损加大。

战争投资过程之中只有消耗与恢复,战争投资过程之后只有盈亏。一切不是最终以盈亏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战争,结局都肯定是荒唐的。

低烈度战争必然导致高烈度恐怖,甚至就是专门针对美国的高烈度恐怖,就是一个理论上必然的事情。

历史充分证明了如果想和平,必须充分做很多事情。展示武力是必要的,但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展示武力就足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看法已经为朝鲜战争所彻底否定。

对于负责人的大国来说,必须要有最强大的军事能力为基础,才能去有效地支撑旁观者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