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并不白说

《白说》

读《白说》完这本书,我是不怎么敢写读后感的。如果真的要详细写来,其中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写一个很深刻的认识,每一篇都给我一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在意的读后感,只是读后的一些感悟,形散意散,但的来源于感。我就谈谈其中一小部分的感受,这是值得再读多遍的书。

《白说》,这是一本演讲集,集中了一些白岩松先生的演讲。或者也可以说成“鸡汤式”的演讲,但又不同于那些华而不实的“鸡汤”。那些鸡汤似的文大多没有多大的真实价值,唯一,也是最大的价值便是希望。也正如所有的鸡汤文一样,这本书也给希望。希望是鸡汤文里最重要的东西了,或者在很多环境都是最重要的东西。

我将《白说》解释为“鸡汤”,只是代表着,它如“鸡汤文”一样,描述着正面的东西,或者正在变好,或者期望着并有实际行动变好的东西。在这点上,它们是相似的。但是在许多方面,这是一本极其厉害的书籍,包含着许多哲理性的认识,也有许多有高度的认识,用相见恨晚或者醍醐灌顶都不为过。

为什么我会用相见很晚来形容呢?

这本书里,涉及的东西,很多,很广。主要有幸福、成功、信仰、沟通、音乐、希望、中国梦等一系列都提到的东西。我之前的一些认识或观点,都跟这本书有一些相似,或许在印证我并不是奇怪的。

我们向前走得太远了,把自己走蒙了:我到底要去哪儿啊?

我确实在很多时候都很迷惘,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去哪儿?在一个物质虽然丰富的,却经济基础不能满足的环境里,我很迷惘我何去何从。或许有很多90后和我一样,被现实的房价给打击的毫无意志。“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对了,我当初为了什么出发?我出生于某个农业县的一个小村庄,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吧,就这样走着,似乎改变是已经改变了。

我原来谈过幸福,我理解幸福是现实于理想的差距。但这个终究只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理解,具体上一般理解,经济基础以及精神依靠就是幸福了。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这些都是外在给予幸福的定义,或者应该称为条件。除了这些条件外,应该还有意识。意识或许也是在某个程度上,决定着是否幸福。幸福,不管如何,都是人的主观感受。若使你已经或者了经济、情感、以及精神,就一定幸福吗?这点就在于认识了,如果你觉得满足或者说快乐了,那就是真的幸福了。

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

幸福的相关性太过于繁复,我理解的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这一部分。或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

而如何将这90%过得有趣便是幸福了。正如在这些许平淡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将平淡过的不平淡。生活中,没一点滴都会有有趣的东西。今天在小区里闲逛,刚好发现小区的停车位的编号的刚好都没有4结尾的,或许这是一种迷信的讲究。也或许是业主为了避免某些讲究的停车用户。

心态

在现实中,学会平淡中的心态,以及好奇的心态。正如图中,如果你处在拥挤的车流中,还能够释然吗?这便是心态,以及上述提到的没有4结尾的编号,那便是好奇了。

其实,人生只要拥有很多趣味,听音乐、喝茶、美食、收藏、阅读、喝酒、有好朋友聊天……前路平淡或坎坷,就都没太大关系。

我似乎谈了太多的幸福了,应该谈论些其他。

信仰也是我谈过多次的东西。正如本书里涉及的一样,幸福与信仰有关,信仰也关于音乐等,一切世界里的东西都联系了起来。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去思考的是人性。如何根据人性来思考、以及决策。现在许多公司都实行了股份、期权等制度,就是将人本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高度集中话,促进了员工的努力。这种制度,在某个程度上,就是对于人性的思考,人本身是自私的,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大公无私的,那都是违背人性的,不符合科学的。

正如在公益的环境下,所谓做公益就没有私心吗?这是不正确的。对于做公益而言,都是有私心的,追求内心的那一种宁静,那种帮助别人后的到喜悦或者幸福感,应该是现在公益所应该追求的。

所以对于所有的东西发展等,都不应该违背人性,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比如在做产品设计一样,不应该有违背人性的操作或过程的存在。在生活中,也不应该用违背人性的规定约束人们。

不经意间,我谈了许多,却完全没有完尽,这本书中有太多的东西,我拿了一些出来,提了自己的感受。

当然在这本书中,通过演讲的方式,传达信息,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进行论述观点,或许还有一些演讲的知识等。

《白说》:并不白说,十分有趣。

我谈论的一些:

谈幸福
信仰
再论信仰
探究人性